“先有三鋼(三明鋼鐵廠),后有三明。”福建三明是一座因工業而興的城市。1957年,在全國各地10多萬建設大軍的馳援下,三明鋼鐵廠等80多家工廠陸續建成,同時從上海和省內各地遷入、興建了大批配套企業。于是,一座工業新城在荒山野嶺上崛起。
但在后來的發展中發現,單一的產業結構給三明帶來不少煩惱: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效益下降,高污染產業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怎么辦?三明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產業結構轉型不動搖,推動技術升級迭代不停歇,這座因工業而生的城市,正因發展新興產業而興。
循環鏈條越拉越長
走進三鋼集團大門,既能看到林立的高爐、縱橫的管道,又能看到充滿綠意的草木植被、錯落的假山和清澈流動的小池塘。據介紹,2018年,三鋼工業旅游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成為福建省大型工業企業首家AAA級工業旅游景區。
這座因工業而興的城市,一度也因工業而困。鋼鐵、化肥、造紙、化纖等各類企業給城市造成了嚴重污染。“當時有很多市民抱怨‘一年吃進一塊磚’。”三明市政協副主席、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謝家芹說。
為了甩掉重污染的帽子,三明先后實施三輪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并且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閉了污染嚴重的生產線,多家傳統企業退城入園。三鋼集團成為當時市區僅存的一家生產企業。
2000年8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三鋼集團調研,對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殷殷叮囑“三鋼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頭”。
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介紹,為了實現增產不增污、增產不增廢、增產不增能耗的“綠色鋼鐵”目標,三鋼集團大力改進工藝、加大環保技改投入,僅“十三五”以來,就累計投入環保資金12.33億元,廠區降塵量由2012年的26.33噸/平方公里·月,下降到目前的8.68噸/平方公里·月。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做強做精主業、做大做優全產業鏈、推動精細化管理,這家市場、原燃料“兩頭在外”的鋼鐵廠,成功躋身全球鋼鐵50強。
工業廢酸“變廢為寶”,廢渣中的有機成分被加工再利用……在三明市三元區黃砂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循環經濟讓企業發展更有活力。
在福建三農新材料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純度12%的氫氟酸通過特制管道,正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鄰居”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對前者來說是工業廢酸,對后者來說卻是寶貝——以其為原料生產的氟鈦酸鉀、氟硼酸鉀等高端無機氟產品,市場售價每噸2萬至3萬元。
這一鏈條還在伸長。由于金氟化工生產的高端無機氟產品是生產高端鋁鈦硼的原材料,安美奇(中國)鋁業公司年產1萬噸鋁鈦硼、4000噸合金金屬建設項目,正在金氟化工附近建設主體廠房,以便形成產業配套。
“氟化工產業鏈環環相扣。”金氟化工董事長左立勇說,今年金氟化工新建起年產510噸五氟化碘及氟氮氣生產裝置,填補了全市五氟系列產品空白,它生產的五氟化碘又成為了鏈條源頭福建三農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原料之一。
一個高效集中、綠色經濟的特色氟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就這樣在三元區出現了,成為三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生動縮影。高污染、高消耗、低產出的工業企業正在加大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正在不斷向高端攀升。
結構調整從“新”出發
12月6日,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開園,這座老工業城市裝上了強勁的科技“芯”。這是福建三明市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寫照。
“這幾年來,我們持續做優‘工業基地·活力新城’品牌,推進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
在三明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里,石墨烯導熱膜、石墨烯移動電源、石墨烯發熱墻紙等“新玩意兒”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石墨烯有‘新材料之王’之稱,是目前發現的最薄、導電導熱性能最強、最堅硬的新型納米材料,在半導體、柔性電子、傳感檢測等領域有巨大應用價值。”永安市政協副主席、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林海說。
近年來,永安市立足本地石墨儲量超9000萬噸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碳材料產業,著重打造石墨和石墨烯等碳材料專業產業園。他們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企業研發創新搭建平臺;并在人才引進、配套服務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優勢企業入駐。
今年7月份,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供應商貝特瑞新材料集團落地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計劃建設年產40萬平方米石墨烯導熱膜生產線。林海說,隨著21家石墨和石墨烯相關企業入駐,一條從石墨提純到石墨負極、等靜壓石墨與石墨烯應用,再到相關應用的產業鏈已經成形。
螢石礦是三明市的優勢資源,也是發展氟新材料產業的基礎原料。很長一段時間內,三明螢石資源面臨無法在地化利用的窘境,多數企業的產品仍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不僅消耗了珍貴的資源,還造成大量的廢氣、廢渣污染。
“光占有資源還不行,還得靠提升研發能力開拓新領域,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再由產業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三明市工信局局長鄭文理說。
2017年,三明成立福建省首家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開發含氟精細化學品等下游精深產品。同時,將產業鏈上下游吸引至三明,形成集群效應。如今,三明氟新材料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樹”。
3000萬噸螢石、1億噸石墨、200萬噸稀土……這些以往被忽視的財富,正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發展為三明新的優勢產業。
探索生態產業雙贏之路
三明森林覆蓋率高達78.73%。如何將豐富的綠色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通過產業化運作挖掘生態價值,探索一種雙贏的發展模式。”林興祿說。
紅豆杉是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從紅豆杉樹皮和樹葉中提取出來的紫杉醇,對多種晚期癌癥療效突出。明溪縣有原生紅豆杉50多萬株,被稱為“中國紅豆杉之鄉”。在攻克了這一天然珍稀植物的人工育苗技術后,明溪建成全國最大的紅豆杉種植基地6.15萬畝。豐富的紅豆杉資源就此轉化為產業優勢。
通過種植紅豆杉,明溪當地農民每年增加收入10多億元,初步形成了紅豆杉生物利用、山地珍貴用材林培育、景觀苗木及盆景開發等三大產業集群;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掌握了從紅豆杉中直接提取5種以上可利用的紫杉烷類化合物核心技術,成長為全球同類產品最重要的供應商之一。
圍繞綠竹做文章,永安市實現了“以竹代木”,既減少了森林采伐,還走出一條“小竹子,大產業”的發展路子。
“我們把竹子碾成竹絲,用特殊的技術和膠水做成重組竹,每立方米密度高達1.3噸,能代替紫檀木,甚至代替鋼筋,1立方米能賣到1萬元,比紅木還貴。”福建永安有竹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毅劍告訴記者。
永安有近200家像有竹竹業公司這樣能把毛竹“榨出”更高附加值的企業。“永安竹也因此身價倍增,一噸竹子價格比外地要高出幾十元。”永安市林業局局長鄭凌峰告訴記者。
在建寧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已投入使用,如今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1粒來自建寧,全縣80%的農戶從種稻子轉向育種子;在泰寧縣,“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集休閑養生、文化傳播等功能于一體,吸引游客無數;在將樂縣,環境優美、漂流紅火的常口村,被山東濟寧皮劃艇運動隊相中作為訓練基地,“生態”成功變為“業態”……
以綠色為底,以創新點睛,三明正用自己的探索釋放生態產業大潛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 齊 平 李華林 陳瑩瑩)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